互联网产品的分类和特点

总体来说,互联网产品可以分为 社交类产品、工具类产品、内容类产品、平台型产品、以及交易类产品还有游戏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一般来说,都有非常明确的使用场景,以及场景中的问题,还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产品来说,需求会明确很多,逻辑也会相对简单一些。比如百度网盘、文档扫描、照片美颜一类的。

对于这类产品,用户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有了需求时,用户才会使用,用完即走。所以为了降低用户获取门槛,对于新用户来说不一定会强制要求注册就能使用,相应的,留存率一般会比其他类型的产品低。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对于工具类产品的分析,就主要集中在用户的需求及场景满足。这个是最首要的提升目标,我们需要非常明确的分析出人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方式。

对于用户注册引导,以及后期场景化的问题提醒用户再来使用,则是这类产品的二级目标。因为用户也需要被推动和提醒,所以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基于需求场景和满足方式做提醒,告知用户可以来尝试使用,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

内容类产品
内容类产品,更多的聚焦在信息的获取上。与工具类不同的是,内容类的重点更聚焦在信息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内容类产品都会有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而产品则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或者工具,让信息在这里相互发酵。

按照生产方式来说,内容类产品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OGC:职业生产内容(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就相应的比如记者,机构,有专业背景的用户生产内容。
– PGC: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各个领域的专业认识,以自己的专业学识,产出相应的具有比较高度专业的知识化的内容。
– UGC: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使用者将自己的原创内容通过平台发布展示给其他用户。
一般来说,不会单一的做这三个方向的某一个,而是多个类型重叠交叉的。比如今日头条,就什么样的作者都有,有专业的机构,有专业的大拿,也有普通的用户产出的内容。

PGC和UGC之间会有一定的交集,因为一个平台的部分专业内容生产者,既是该平台的用户,也会以专业身份贡献具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内容。PGC和OGC也有交集,一部分专业内容生产者既有专业身份,也以提供相应内容为职业。但UGC和OGC是没有交集的,因为在一个平台上,用户和提供商总是相对的。

针对内容类产品,由于产品更多的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功能,那么分发的效率和有多少内容就很重要了。横向来说,我们需要重点去关注内容的量级,以及内容的分类,内容的生产情况。纵向来说,我们需要重点去关注分发效率,对应到指标上就是用户是否对内容买账,喜欢率,打开率,停留时长一类的数据就很重要。

平台型产品
平台型产品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了。通常是为了满足用户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整体需求。举个例子,淘宝,美团、京东,这些就是平台型产品。解决的是人们购物,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不再是某个单一类别了。

互联网产品都是由某个角度切入,先满足单一的痛点,再不断的扩展场景,逐步拓展业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态型的平台产品。

这种产品的功能非常多,业务也很复杂,不光难迭代,分析和开发都很难。因为这种分析,不在是简单的某个功能,而是有非常多点产品功能,以及生态链路,和业务关联。有的TOB,有的TOC,可能一个小功能模块,就构造出了非常多的规则点和运营点,搞起来会比较复杂。

当然,从业务上来说,由于和业务强相关,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些东西该怎么做。但是从方法上,我们可以注意,在分析这类产品时,可以沿着“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的一个过程来不断深入。

先解决业务有数据可看,并且相关的指标清晰可度量,这就是“是什么”的问题。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平台型产品,由于业务的复杂度很高,所以我们能做好这一步都很不错了。

解决了“是什么”,我们要告诉业务“为什么”。我的业务哪里哪里不好,原因是什么,这样业务才能找到方向和优化的措施。至于“怎么办”,就是基于我们对数据的认知和对业务的理解,我们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从而更好的辅助业务提升。

社交型产品
社交类产品主要是满足人和人之间的社交需求而诞生的。不仅仅含搭讪聊天,还有社区,社群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交互。

社交产品是与“人”最相关的产品了,核心需求就是人的沟通需求。一般情况下,社交需求的留存率都比较高,而且可以拓展的场景非常多。但是相应的,产品做起来需要对人把控的特别精准,做起来也很不容易。

从分析上来看,社交产品主要考虑三个东西:信息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什么方式传递信息及互动。

相应的,我们就有图文,视频,文字,我们要清楚的定义出信息是什么。那关系也是,如何更好的构建关系,或者利用关系拉动用户活跃,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和分析的。至于传递的方式,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了,传递的方式和效果我们都可以去度量。

 

交易类产品
交易类产品则主要是基于线上的交易行为,而产生的一种中介式的产品,大家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是交易型产品。交易型产品就是离钱特别近,各种网上的交易,就会产生相关的钱的流转,相应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就要求特别高。

交易都是伴随着场景和需求的,我们买个生活用品,是高频刚需的需求,那自然如果我们的交易产品接入这一块儿,我们的用户就会多一些。

但是比如我们仅仅买房时使用某交易产品,那么这类交易产品的用户就会少一些。交易型产品更多的会关注,金额流水以及盈利情况。因为离钱最近,只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收取少量的佣金,产品都会盈利巨大。

对于这类产品来说,主要有两个方向的分析重点:一个是增长,无论是用户的增长还是流水的增长,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核心,只有不断引来用户,我们才能有盈利。另一个则是盈利的数据分析,我们需要非常清楚的度量出产品的各个核心指标及构成情况。从而看看哪里能够提高转化率,从而提高我们的盈利。

游戏类产品
游戏型产品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裕的需求了。也就是我们的其他需求被满足了之后,我们才会有“打游戏”这样的需求。

这类产品,更多的是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让用户变成另一个人,来满足用户在真实世界无法满足的需求或者说欲望。最近开始兴起的“元宇宙”的概念就是源于游戏类产品,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

经过了这么久的发展,游戏类产品能非常简单的从运行设备上区分开来了,比如端游,页游,手游;而按照游戏的内容又可以分为动作,冒险,模拟等。但是所有的游戏类产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等级成长,而随着等级成长,一定会有一些成就解锁。所以我们分析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引导用户去升级,并解锁成就。这样,我们才能源源不断的拉动用户活跃。

申请开通侯斯特账号

申请开通侯斯特账号